6月12日,电气与能源工程学院能源2302班开展了“防范于心,反诈于行”主题教育班会,副校长陈勇,学院党总支副书记、副院长张小顺及部分辅导员参会。
班会通过“学生主导+师生联动”的形式,借助案例解析、沉浸式知识普及、互动实践及倡议签署等环节,为青年学子筑牢反诈“安全绳”。辅导员秦四姣以“人有千面,骗有万种”破题,展示浙江杭州“刷单小伙3小时执迷不悟后痛哭求助”的监控画面、校园群聊中“盗号熟人索要教材费”的聊天记录截图、“兼职送外卖租车合同陷阱”的条款特写等,一组组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,以具象化呈现揭开诈骗分子利用人性贪念与信息差设局的隐秘逻辑。
在互动环节,“反诈知识竞答”题目设计贴近校园生活的场景设题,同学们争相举手抢答;“你说我猜”游戏中,“杀猪盘”“AI换脸”“安全账户”等高频诈骗术语被一一破解,在欢声笑语中深化了对新型诈骗手段的认知。最后,主持人发起倡议,全体同学在《防诈倡议书》上郑重签名,承诺严守信息保护红线,承诺践行“四不原则”,共同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。
班会尾声,张小顺在总结中提出“五大认知要点”:首先要认清肉眼可见的现实世界,在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间划定行为边界;其次需健康使用网络,避免因信息茧房陷入诈骗陷阱;还要合理定位个人需求,摒弃“一夜暴富”等投机心理;更要减少不必要的欲望,警惕“小利”背后的风险;最终需提高辨别能力,对“低投入高回报”等话术保持理性判断。
陈勇对班会的创新形式与教育成效给予充分肯定,援引保卫处年度数据警示:“当前诈骗手段正以AI技术为翼,呈现更新、速度更快、精准度更高的特点,犯罪分子利用人性贪念与信息不对称设局,必须警钟长鸣。”他向全体同学提出五点希望:筑牢思想防线,克服“不会骗到我”的侥幸心理;主动学习反诈知识,提升骗局识别能力;强化个人信息保护,杜绝银行卡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泄露;践行理性消费理念,远离“校园贷”“高回报投资”等诱惑;构建师生互助网络,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校方求助。
班会结束,初夏的阳光透过走廊窗户,映照着每一位能源2302班同学——这些年轻的身影正以实际行动证明:反诈防线的筑牢,始于每一次对贪念的警惕,成于每一份对安全的守护。(文、摄/沈舟)




